29
2023
-
06
改革措施務實管用,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北京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“紅利”持續釋放
北京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聞發布會近日召開。北京市委生態文明辦秘書處處長張峰介紹,十年來,北京市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,堅持問題導向,聚焦重點領域,推出了一批務實管用的改革措施,構建了符合中央要求、彰顯首都特點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“四梁八柱”,推動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,提升了綠色發展水平,實現了以改革開路、解難、促發展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帶來的“生態紅利”持續釋放。
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。2018年底,北京市組建了市委書記任主任的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。為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中存在的問題,先后以黨內法規形式出臺《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》《北京市貫徹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〉實施辦法》,建立“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”的責任體系,打出督察考核問責“組合拳”,落實生態環境保護“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”,堅持“管發展、管生產、管行業必須管生態環境保護”。
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管理、國土空間開發的機制。北京市實施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,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,摸清了自然資源“家底”。2020年,北京市出臺《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》,落實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、市域面積27.5%的生態保護紅線和14.1%的城鎮開發邊界,完整構建了北京市“三級三類四體系”國土空間規劃總體框架,推動形成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、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、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。
建立健全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制度。在實行消費總量、能耗強度“雙控”機制的基礎上,逐步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引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,發展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北京市萬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。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管理,出臺實施《北京市節水條例》《北京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》,16個區創建成節水型區。
建立健全生態補償、損害賠償和價值實現制度。按照“誰受益、誰補償”的原則,2015年起,北京市開始探索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,隨著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,補償金從2015年的9.7億元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1114萬元,實現了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穩定在75%以上、連續三年無劣Ⅴ類水體。2021年出臺《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政策》,支持生態涵養區把守護綠水青山作為頭等大事。2022年進一步深化生態保護補償改革,實現了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、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并重、激勵與約束協同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,并完善與檢察公益訴訟的銜接機制,辦理了251件損害賠償案件,索賠資金超過3.11億元,破解了“企業污染、群眾受害、政府買單”的困局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,發布生態產品總值(GEP)核算技術規范,推動生態涵養區試行GEP分區核算。
來源:中國環境報
相關新聞